close

第一次踏入職場時,公司規定每個員工每個禮拜一早上都要開週會來報告各部門的工作內容,希望藉此幾十分鐘的交流能讓大家更了解彼此的負責工作(說白點就是知道那些人到底是在忙什麼事情),然後會有一些出其不意的心得分享,可能是讀了一本好書、看了一部好電影、在路上看到見義勇為的事情等,這種跟工作無關的分享更能引起全體同仁的共鳴,在感動的那一刻真的能感受到團聚的向心力,這才是我最認真且投入的幾分鐘,其他好幾十分鐘我大概都在神遊吧..

選擇行銷企劃後,開始有每個禮拜一次的部門會議,有大大小小的案例活動會議、進度會議、追蹤會議然後結案檢討會議,跟著有廠商的合作會議、談判會議然後是執行會議,摻雜著中間的臨時會議、緊集召開會議還有創意發想會議跟總是在變動的修改會議,你想得到的、你想不到的,這些林林總總的會議把5天的行程排得滿滿的,把1天8小時的工作時數塞得滿滿的,偶爾還會喧賓奪主剝奪正常的作業時間,逼得你只好用晚上的超時來上班,然後哪怕有一天、有一刻、有一分甚至一秒,你突然發現這些會議中交代的進度你竟然沒有任何時間去落實,而這禮拜過去後居然是下個禮拜的檢討會議,心慌了,沒有時間作業的你到底要報告些什麼?

好玩的是,會議還是照常開,落後的進度沒有填補上,它只是更遠了,然後需要更多的補救會議去想辦法。

在職場上磨練了幾年後,我明白會議是必須的,但是開會的與會人員、會議報告時間、會議討論內容卻是可以選擇的。當沒有一個時間限制時,開會會變得漫長且不具任何意義的結論,那些原有的問題不是被解決而是被放大,然後所有等著決策的事情都被耽誤了,這一種經驗我想很多人都有。當沒有一個明確的開會目的時,開會會變得失焦,什麼都參與,但都沒貢獻什麼,更別談決定什麼,然後今天過去了,明天又來了。

我曾經被鎖在滿滿的會議中,然後也看著有些人樂於被鎖在滿滿的會議中(同時抱怨沒有時間)..

會議的頻率還有開會的時間長短雖然沒有一個標準,但是評估跟判斷選擇的卻是自己,選擇開會少了執行時間,選擇執行減少開會次數或者縮短會議時間,也許你會發現選擇後者似乎反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與品質,然後哪怕有一天、有一刻、有一分甚至一秒,你突然發現原來你過去開了很多浪費的會議,心穩了,你才能精準抓出應該要參加的重要會議,它會變成事業上的推手,是助力而不再是阻攔你工作的阻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sa1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